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

  五代时期四大山水画家,即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荆浩、关同以描挥中原地带实景为主,故称“北方派”。荆浩擅长山水画,又是一位理论家。他对完整山水画技法有独到的建树,是我国古代美术史有贡献的伟大画家。关同,是荆浩的弟子。他在绘画上的成就超越了老师,开创了自己独具的艺术风貌,被人称为“关家山水”。他的山水绘画体现了荆浩的理论,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点。笔法超凡,公力极深。董源、巨然以描写江南实景为主,称为“南方派”。董源的山水画,最富江南景物特色,采用“山石披麻皴”技法,大有西欧风景画的风采。巨然是董源的学生,擅画江南草木繁茂的山水。题材多取江南丘陵江湖景象,继承董源的传统技法,又具独创性。

  五代四大家之特色:

  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

  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

  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

  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北宗荆浩

《匡庐图》五代荆浩绢本水墨纵.8厘米横.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荆浩(约-?)字浩然,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荆浩对山水画的贡献有二。“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历代画史画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有的说他“皴用小斧劈,树石勾勒,笔如篆籀”(李佐贤语);有的说他“将右丞(王维)之芝麻皴少为伸张,改为小披麻”(布颜图语);还有的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孙承泽语)。这些说法表明荆浩在用笔方面融入了篆隶书法的骨力,在皴法上还处于探索之中,面貌不一。但他所倡导的有笔有墨的画法成为百代标程。

荆浩《雪景山水图》

《雪景山水图》五代荆浩绢本设色纵.3厘米横75.5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此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山峦,其间有行旅人物点缀,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苍古之甚。整幅画面以墨取韵,以笔取其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

荆浩(传)山水中堂设色纸本×56cm荆浩梁豀春蔼立轴

秋山晚翠图

关仝汀轴绢本淡设色横57.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5厘米

《溪山幽居图轴》

关仝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

《关山行旅图》

  关仝传世作品《关山行旅图》传为其代表作,绢本浅设色,纵.4厘米,横56.8厘米。图中间一条从左向右斜下的河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形构图:河右群山叠嶂起伏,有寺庙隐现。向上以“高远法”画一巨峰,突兀高耸,形似卷云,乃郭熙卷云皴之先声,这是关陕山川的一大特色。一桥连接两岸,桥上及左岸有行旅之人,或骑驴,或步行,沿山路向下,点出“行旅”主题。下面以“平远法”展开茅屋野店,有行游客或穿行其中,或休憩饮茶,有妇人生火煮水,店后有猪圈,空地上有儿童匍匐嬉戏,鸡、犬游荡于旁,一派平淡和谐的生活场景。山野杂树,皆空落无叶,有枝而无干,独特的“关家山水”法。然而这枝干,用笔上转折顿挫,硬挺老辣,极具书法功力。山体先勾廓,再以中锋兼侧峰的点和短线,硬勾密斫,反复皴擦,然后用淡墨渍染,显得凝重硬朗,与南方山水“土复石隐”的圆柔迥异。明代书画家王铎在此画轴的背后边际题云:“关仝画多纵横博大,旁若无人,此帧精严,步骤端详,或其拟项容郭恕先诸家欤?”

《山溪待渡图》五代关仝绢本水墨纵.6厘米横9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五代十国关仝秋山晚翠

五代十国关仝(传)西岩暮色图

巨然,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师承董源,擅画山水画,笔墨清润,工画烟岚气象,善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多画矾头(石块),山间奔流急湍,树木多层曲,喜以破笔焦墨点苔,常于水边点缀风蒲,林麓间布置松柏卵石,风格苍郁清润。晚年画风渐趋平淡,愈见自然。历史上巨然与荆浩、董源、关仝并称五代四大山水画家,“前之荆、关,后之董、巨,辟六法之门庭,启后学之茅聩,皆此四人。”北宋沈括称之曰:“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后人多以“董巨”并称,视之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层岩丛树图》二轴(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万壑松风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山居图》(现藏日本斋藤氏)、《烟浮远岫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溪山兰若图》(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山水师法董源,对水墨山水有所发展,创“淡墨轻岚”一体。早年着力刻画形象,山石用淡墨长披麻皴,山峦拔地而起,山顶多作矾头(小石块),晚年渐趋平淡,落笔融浑天成,岚气清润,布局天真。以破笔焦墨点苔,水边常点缀风吹蒲草,林麓间布置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一派江南烟岚气象。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董源并称“董巨”。曾在学士院玉堂北壁画《烟岚晓景》,博得朝野士大夫称赞,遂驰名中原,画史上将其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人称“前之荆、关,后之董、巨,辟六法之门庭,启后学之矇瞆皆此四人。”对后代影响较大。

五代巨然山居图五代绢本,墨笔,纵:67.5厘米,横:40.5厘米。日本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

五代释巨然画作,传世甚尠,此山居图於二十世纪初流传到日本之后,几乎不再现身。原迹应该尚存人间,可惜藏家秘之不出。前阵子在图书馆借得内藤虎次郎所著《支那绘画史》一本,内有珂罗版印刷的山居图一幅,虽不甚大,赖得制版精良,扫描之后仍能窥得全貌。图上有元文宗“天历之宝”以及明“司印”,至迟是宋人作品。今日最新日志“   五代时,青绿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发展的影响,有逐渐衰微的现象。董源是少数延续这类传统的画家,如《宣和画谱》记载:“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因此董源“特以此得名于时”。〈龙宿郊民图〉为一幅设色作品,墨成之后,先以赭石打底,山脚、石脚所见浅绛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绿罩染,通幅色彩鲜艳、景色富丽。   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矿物颜料下,可清楚见到水墨的痕迹。画家以“长披麻”皴描绘土山疏松的质理,画树干和枝叶则用浓墨勾勒、点染,增加苍茫浑厚的气息。丰富的笔触变化,混合著古雅的设色,这一类风格,对徽宗画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显的影响。   本幅所绘的山川风貌,不作重峦绝壁、崭绝峥嵘之势,而是浑圆秀润的优美景致。山顶多矾头,点缀浓密的苔点;林木郁苍、劲挺,富有生意,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风格。此外,峰顶留白,只以石绿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颜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图绘宝鉴》记载董源画:“人物多用青红衣,人面亦用粉素”,在这幅作品可得到印证。河岸旁,有两船相连,数十人连臂作歌舞状,船头、岸上数人击鼓;山麓间有人家张灯于树,山舍村屋前见十余人来往,相互作揖,显示一派升平欢乐、节庆娱庆的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本幅画题“龙宿郊民”(“笼袖骄民”的谐音)代表承平天子脚下的人民相符合。   印鉴说明释文印主印主简介   云间王俨斋收藏记、王鸿绪印、华亭王氏珍赏、云间王鸿绪鉴定印、敬慎堂等数枚。王鸿绪王鸿绪(-),华亭人,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康熙中以第二人及第,官户部尚书。著有《赐金园集》。   祚新之印、墨农鉴赏周祚新周祚新,明崇祯丁丑科进士,善刻印。   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清宣统帝溥仪(-),清末代帝,在位三年(-),年号宣统。   乐寿堂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石渠宝笈、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等数枚。清高宗弘历(-9),清世宗四子,文治武功,为清诸帝之最。清高宗亦热爱鉴赏书画,曾将宫中收藏编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初编、续编数巨册。在位六十年,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陈定、以御鉴定珍秘陈定陈定,字以御。崇祯至康熙间人,王时敏康熙丙午家书中,曾述及陈定为王额驸收买书画情形,似为当时之书画商人。   金粟山藏经纸浙江海盐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有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轴,其纸每幅背上有小红印记“金粟山藏经纸”。纸质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金粟山藏经纸后来被逐渐盗出,散入民间,剥取为装潢之用。到了清代,书画家和收藏家多喜用它作为珍贵书画的引首。   题跋释文作者作者简介   董文敏画禅笔记。载北苑龙宿郊民图。蜀江图。潇湘图。皆在吾家。笔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画数帧。无复同者。可称画中龙。夫书法以右军为龙。而画推北苑为龙。其称许者至矣。此画入本朝。归前辈庄淡庵宫庶。后归余座主昆山大司寇徐公。今为余有。子孙其世宝之。康熙丙戌八月望日。王鸿绪识。王鸿绪王鸿绪(-),华亭人,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   龙宿郊民语甚奇。董源嘉迹世所知。   香光鉴定帧首题。求说不得强为词。   谓或箪壶迎王师。尔时艺祖驾未移。   曹彬命往三军司。龙宿民迎语何来。   细观画如首夏期。颇有黄叶标树枝。   郊原未见出耕犁。正民望雨龙见时。   两船列泊川之涯。诸童揶揄扬彩期。   又如拔河竞水嬉。其事亦近请雨为。   画名命义似合宜。诚合否乎吾犹疑。   郑侠绘图此法贻。此非谄也实箴规。   为君者宜敬念兹。北苑妙笔神淋漓。   吾又何能赞一辞。清高宗弘历(-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董源此图。元以前无辨及者。明董其昌题帧端。谓是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考宋史。开宝七年九月。命曹彬潘美将兵伐江南。九年正月。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则是宋祖并未亲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若以为指彬美。又不得拟之为龙。况曹彬传。叙自济江后。连破江南军。亦无迎师语。盖其昌于图名不得其解。从而为之辞耳。而张丑清河书画舫。则以为写太祖登极事。时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画宋汴京即位仪节。且所图亦与受禅不类。其舛更不待辨。按传称龙见而雩。注之者曰。建已之月。苍龙宿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今阅图中景。颇似初夏。而两舟衔贯舣水次。众皆联臂舞跃。仿佛古者拔河之戏。疑郊民见龙宿祷雨所陈。源当日命名。意或取诸此。夫准经作绘。既胜于傅史失诬。而图列民事。不忘执艺以谏。不犹愈于进谄之不经乎。既题长歌以辨之。并附识如右。己丑新正。御笔。清高宗弘历(-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龙宿郊民图。不知所取何义。大都箪壶迎师之意。盖艺祖下江南时所进御者。名虽谄而画甚奇古。董其昌董其昌(-),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   余以丁丑年三月晦日之夕。燃烛试作山水画。自此日复好之。时往顾中舍仲芳家。观古人画。若元季四大家。多所赏心。顾独师黄子久。凡数年而成。既解褐。于长安好事家借画临仿。惟宋人真迹马夏李唐最多。元画寥寥也。辛卯请告还里。乃大搜吾乡四家泼墨之作。久之谓当溯其原委。一以北苑为师。而北苑画益不可多得。得溪山行旅。是沈启南平生所藏。且曾临一再。流传江南者。而考之画史。北源设色青绿山水。绝类李师训。以所学行旅图。未尽北苑法。丁酉典试江右归。复得龙秀郊民图于上海潘光禄。自此稍称满志。已山居二十许年。北宋之迹。渐收一二十种。惟少李成燕文贵。今入长安。又见一卷一帧。而箧中先有沈司马家黄子久贰十幅。自此观止矣。如君平之卜肆。下帘之后。止勿复卜矣。天启甲子九月晦日。思翁识。董其昌董其昌(-),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存世作品有《潇湘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中国画:

  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

  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

  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

  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

  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

  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

  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文人画:

  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甲意画”。

  用书卷气作为一个评画的标准,意指诗意画或称诗卷气。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

  表现手法以水墨或谈设色写意写为多。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维、元倪云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

  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画好画后又大多在画中题诗,或以诗作画,故以表达画意,亦以画表达诗。

  被人称为诗情画意。

  宗教画:

  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

  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

  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

  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

  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

  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

  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

  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

  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

  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

  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

  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

  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

  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

  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

  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

  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

  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

  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

  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

  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

  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

  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

  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

  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

  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浅绛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

  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

  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

  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

  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

  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

  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

  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没骨(法)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

  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

  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

  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

  《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

  《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

  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

  (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

  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

  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主题画: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题材展示给欣赏者的地位、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看法或感想。或对某些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与场景的形象刻划与再现等。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真实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画的立意比较明确。时间、事件等较为明晰。

  

  写意画:

  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工笔画”而言,

  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

  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

  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

  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

  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

  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

  《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

  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

  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高成就的,

  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

  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

  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

  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指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

  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

  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

  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影响较大。

  山水画: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

  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

  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

  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

  出现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

  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花鸟画(花卉画):

  系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

  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

  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

  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

  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

  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

  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

  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

  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小品画:

  系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

  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发挥所致。

  

  水墨画:

  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

  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

  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彩墨画: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

  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

深圳市抱朴轩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文化艺术品投资、鉴赏、经纪的民营企业。公司依托多年累积的艺术界资源,打造一个高端的艺术品咨询、经纪与投资的文化交化艺术品投资、鉴赏、经纪的民营企业。公司依托多年累积的艺术界资源,打造一个高端的艺术品咨询、经纪流平台,包括艺术精品的展销、鉴藏、拍卖等,主要经营中国美协、书协、画院等海内外名人字画,为广大艺术家和收藏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艺术馆







































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boxw.com/kjscys/11313.html

------分隔线----------------------------